资讯 热点 聚焦 探测 工具 行业 公司 行情 市场 招标 地区 设计 咨询 信息 滚动 工程
您的位置: 首页>滚动 > >正文
2023-03-24 18:31:48 来源:东方资讯

猛追湾滨河路。

一、改革背景


(相关资料图)

街道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与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成都休闲文化和市井烟火气的重要载体。成都平原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孕育了成都人安逸闲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逛街的出行习惯。根据综合交通调查,全市非通勤出行比例高达56%,居民出行比例中慢行比例达47.5%。然而,现有城市街道大多是以汽车为导向的交通性空间,机动车交通过度挤压街道慢行空间,出现了慢行安全难以保障、街道空间尺寸不宜人、沿街风貌品质不佳等问题。同时,管理上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导致道路红线内外缺乏统筹设计、道路两侧公共空间的整体品质难以保障,无法满足广大市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9年,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工作,编制《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提出建设以人为本、安全、美丽、活力、绿色、共享的公园城市街道场景。

二、改革举措——从规划管理到空间治理的改革

“五个改革、两个创新”

(一)空间管理边界的改革:从道路红线向“U”形空间转变

过去的街道设计范围局限于红线以内,对红线内外要素缺乏统筹,红线外两侧绿化带、建筑退距空间分别由不同的单位进行设计、建设和管理,规划管理局限在红线内的道路空间。“街道一体化”突破原有管理边界,将设计、管理空间拓展到以街道为中心的“U”形空间,统筹红线内外的各类要素,提出一体化的指引要求,实现空间管理边界从市政道路向公共空间的转变。

(二)资源分配方式“慢行优先”的改革: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

传统“以车为本”的思想将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过多地分配给了机动车交通,严重挤压了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和绿化空间。“街道一体化”对街道空间重新分配,增加街道慢行空间、实现车退人进,融合绿道与街道慢行系统,提出慢行游憩一体化的指引,以便捷、舒适、安全、适宜步行的街道鼓励市民绿色出行。改造后的街道,人行道比以前宽了,沿街乱停放的车辆少了,人们在街道步行、骑车、跑步更加安全舒适,街道重新变回了老百姓熟悉又亲切的日常活动空间。

(三)设计对象精度“由乱到靓”的改革:从市政工程向整体空间品质转变

过去的道路设计往往按照工程化的建设思维,只关注是否满足交通、市政工程设计规范和标准,对行人的使用感受与景观体验缺乏考虑,未结合道路两侧的公共空间营造整体景观环境。“街道一体化”突破传统、单一的工程设计对象,对市政设施、景观环境、沿街建筑、历史风貌等要素进行有机整合,通过整体空间景观环境设计,体现成都文化意蕴和特色。特色街区的打造优化了人文品质,文化墙、景观小品的增多,让街道更有都市文化氛围、更有城市人文关怀的温度,让老百姓感受到街区文化氛围的提升,街区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也增加了。

(四)设计内对象范畴“街区化”的改革:从街道设计向街区场景营造转变

公园城市的街道建设不再是单纯的物质空间建造,更需要通过场景营造方法,将街道打造成为公园城市美好生活场景。“街道一体化”结合不同类型街道人群活动规律和需求,提出生活、商业、产业、景观、交通、特定类型6类街道场景营造,营造可感知、可参与的公园城市街区场景。通过拆围透绿,让街区与社区开敞融合在了一起,通过增加绿化景观、提升沿街店铺业态,让街区生活场景由过去的散杂向安全温馨转变。

(五)设计内容广度“上下整合”的改革:从重视地上空间设计向地上地下并重转变

过去慢行空间设计主要在地面上,商业及公共建筑地下空间无法与街道上的步行空间、公共交通站点很好的畅连。街道一体化结合轨道交通站点TOD一体化开发,对地下公共空间、过街通道等进行统筹设计,形成连续的慢行体系,让市民可以便捷的换乘地铁站点,快速地到达站点周边商业与公共设施,实现了站点与周边街区互联互通。

(六)实施机制“精细管控”的创新:以“1+N”的技术管理体系实现全过程、全要素传导

建立成都市街道“1+N”的技术管理体系,以《导则》为顶层设计指引,新编或修订包括交通、设施、景观、建筑4个方面、十余项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按照街道一体化要求,市级相关部门探索制定街道分时段使用、街道共享单车、建筑后退空间土地利用等相关配套政策,保障“街道一体化”理念的传导落实。如:交子大道每逢节假日,设置限时步行街,让街道成为人们可以放心逛街、开展节庆活动的慢行街道。

建立“分类引导、分级管控”的工作模式机制,要求对重点街道编制街道一体化设计方案,一般街道在一体化设计理念指导下开展街道设计工作。全市新建城市街道严格执行一体化设计要求,旧城街道应贯彻一体化设计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建设,推动街道一体化工作的落地实施。

(七)治理机制“问需于民”的创新:建立智慧化、常态化多元共治机制

形成街道一体化设计实施与管理平台,成立市级主管部门环境治理办公室,协同属地街道和居民形成常态化的街道环境多元共治机制。结合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共建共享理念,街道一体化实施项目设计要充分征求沿线居民及街道社区意见,也要充分发挥交管、城管等城市后期管理、运行维护等部门的综合治理职能,让街道不仅更美丽,也更好用、更舒心,打造更多舒适安全回家的路。

充分应用大数据、依据智慧城市发展規划等要求对街道一体化设计区域进行科学分析与预测,找准区域街道智慧化发展需求,优化完善智慧化设施功能,精准布设智慧综合杆等城市智慧化设施,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及加快城市智能化改造。

三、改革成效

(一)点亮城市名片,成都在近3年呈现了一大批网红街道,让市民有更多街可以逛。

划定城市15条主要干道和31个重点片区内街道作为开展街道一体化设计实施项目,并将天府锦城内重点街道顺城街、祠堂街、文殊坊片区、滨江路沿线,一环路沿线街区、杉板桥路、枣子巷、成洛路、交子大道、猛追湾滨河路、合江亭音乐大道等建设项目作为示范街道先行先试。

(二)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以人为本的共识,各区县各显神通不断推陈出新。

各区县通过制定街道一体化年度建设计划,每年形成一批示范项目,带动街道周边城市街区的功能更新和品质提升。

金牛区枣子巷:积极探索“文化+治理+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腾退了2.5米,北侧一线全部重新搭建了拱廊。南侧一面动了大手术,实施‘两拆一增’,基本上腾退了5米,新增了绿道和景观节点。”改造后的枣子巷不再是市民眼中的“阴暗角落”,而是承接网红打卡地宽窄巷子的“有机组成”,成为成都公园城市的一部分。

金牛区坚持片区谋划,将枣子巷周边1.52平方公里纳入打造范围,打造“枣子巷·中医药”特色文化示范街区。作为首个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示范街区,枣子巷按照街道一体化导则要求,调整街道断面,缩减机动车道宽度,增设绿道和人行步道,通过做美形态、做精文态、做强业态,打造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样板,让“最差小巷”成为了“最美街区”。以“民国风”为主题,有机更新沿街20栋建筑立面,个性化提升沿街182间店铺商招店招,栽种枣子树等特色植物,彰显中医药文化街区韵味。推动街区产业由低端向特色精品转变,保留提升及自主转型商铺,引进10余家中医药文化品牌入驻。充分发挥基层社区作用,通过入户上门、集体座谈、院落坝坝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实施沿街13个老旧院落整治。采取EPC模式,金牛国投集团与力方新文旅集团合作成立合资运营公司——成都力金新文旅有限公司,深入推动街区市场化运营。

成华区望平滨河街:创新性引入“EPC+O”模式、打造街区有机更新样板

“这里原是纸箱厂、纺织厂等单位旧址,建筑年代久远,房屋破损严重,绿化质量不高。”望平社区党委副书记刁静感慨,街区公共空间小、人们缺乏休息的场所,街区改造十分必要。

望平滨河街将2.5公里滨河路车行道优化为“步行+自行车”慢行道,打造形成了特色滨水慢行区——望平坊。现在这里已成为当地市民特别喜爱散步遛弯的区域,沿河外摆聚集了大量年轻人,还随处可见拉着行李箱打卡的游客。

望平坊创新性引入设计、施工、运营三位一体的“EPC+O”模式,由政府收储、租赁,引入万科作为运营商,成立片区运营团队对收储资产实施租赁管理、运营管理、项目招引、业态管控,收储载体2.4万平方米,完成“两拆一增”6200平方米。同时,成立追梦湾综合党委及联合商会,机构由街道办及成都万科相关负责人出任理事,集合猛追湾商家店铺,从环境治理、居民生活及经营生产等多个维度持续开展工作。带动项目周边30余存量商家主动转型业态提升品质,拉动片区商铺租金上涨60%~70%。2022年11月25日,住建部将猛追湾片区城市更新作为“成都市探索全过程一体化推进模式”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高新区交子大道:以人气带动消费、示范打造生活美学消费街区

“交子大道将街道一体化与市政设施——人行天桥有机结合,交子之环是全国首座融合多元业态的人行天桥。而且交子大道将节庆活动作为城市IP来打造,街道承载了全市的节庆流量。”

交子大道一体化改造后,沿街构建慢行体系及公共服务设施,作为交子公园商圈消费场景和公共空间的重要支撑,形成贯穿交子文化的全天候活力空间、承接城市庆典的节假日欢乐街道。通过建设“交子之环”特色景观桥,形成聚人气的活力空间、形成交子金融大街的形象地标,联动天府双塔、交子之环等网红地标,将大型立体灯光秀作为城市文化和夜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刷新成都人朋友圈的新科技地标。

高新区创新打造“交子市集”自创IP,常态化开展交子市集活动,同时联动项目周边商家,开展与自身消费业态相契合的意趣活动,吸引数十万人次的线下参与体验。探索打造社区商业盒子,将商业盒子的概念融入社区商业模式。截至2022年10月底,已开业商家整体销售上升趋势良好,累计销售额超6500万元。

锦江区大川巷:创构生态投资和价值转化的新范式、打造原创画廊街区

“现在整条街统一改造之后,成为了一条以原创艺术为主的街区,街道风格变得更加文艺舒适,社区管理工作也更好开展了。”合江亭社区党委书记陈依芬说,改造前的大川巷是这一带著名的“快递一条街”,三轮车占据车道,快递满地堆放,小区居民进出都不方便,根本谈不上吸引游客。

大川巷一体化改造引入市场机制解决街区可持续经营问题,邀请域上和美集团全程负责街区创意策划、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和品牌推广,构建起社区党委领导、街区规划师、商户代表、居民代表、辖区民警、两代表一委员组成的街区治理商协会,将街区的业态准入、风貌品质、经营秩序、商居关系等纳入协商共治,让大川巷彻底改头换面,也让更多地居民和游客参与到街区活动中来,让原创绘画艺术真正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武侯区音乐大道:探索“音乐+”的街区有机更新路径

“楼台酒吧歌不断,音乐广场舞翩翩,马路天使奏新曲,丝竹声声情绵绵……”72岁的音乐人马治顺,居住在武侯区望江路街道老马路社区,亲历着社区近年来的新变化,创作了这首歌曲。2020年,音乐大道入选成都市“最美街道”。

音乐大道改造构建“文化+”的景观场景,重点打造“音乐礼盒”“夜光星球”等景观节点,设置“互动五线谱”“戏水涌泉”等艺术小品,采用红、黄、绿等明快色调对建筑立面进行统一设计,精选银杏、蓝花楹等树种增绿筑景。推动文化产业与街区共兴,对入驻街区的各类音乐企业提供最高200万的政策支持,设立100万的原创音乐专项奖金,鼓励音乐人才创作,促进坊内商家自主进行价值转化;引入成都爱乐坊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以载体收储、业态升级和品牌孵化为抓手,负责街区统一运营,实现了片区业态蝶变、形态质变和功能蜕变。

(三)综合效益评估

经济效益方面,通过街道建设带动街区整体品质提升,吸引人流聚集,推动业态有机更新,提升沿街商铺营收,带动片区就业。促进城市文化和经济要素聚集,推动形成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极,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社会效益方面,通过宣传册、规划馆、媒体报道等方式,广泛开展公众参与活动,加强市民对街道一体化设计理念的认识,营造守法有序礼让的交通环境,规范街道公共场所中的行为礼仪,引导群众参与社区共治共建共享。让街道成为市民公共交往空间,让居民出行、生活更加便捷,实现城市高品质生活。

管理效益方面,有效提升街道设计与实践工作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促进街道各功能的协调均衡发展,加强相关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探索形成街道空间一体化设计、多元营造与治理工作机制,节约集约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城市空间治理工作效率,从而提升区域空间发展整体治理水平,实现城市高效能治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