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慈禧向洋人宣战,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等人搞"东南互保"而作壁上观之事,实际上很难用对错来评论。
慈禧当时对拳民究竟是剿是抚仍然犹豫不决,对是战是和更是犹豫不决。
(资料图)
倘若她选择了和而不战,难免会被人指着鼻子骂她软弱可欺,外敌来犯,竟然向洋人卑躬屈膝。
可她选择了战而不和的话,又难免有落败之顾忌,一旦败了,那么肯定会被骂得更惨,是不是疯了傻了?被骂完了之后,还得接受洋人的各种敲诈。
不过,慈禧对此倒也无所谓,反正骂她的话她也听不见,洋人的敲诈也丝毫不影响她继续掌控清王朝,继续挥霍手中的权势和财富。
慈禧之所以在犹豫过后突然决定宣战,说起来还是一场"乌龙",端王载漪想通过收编拳民来增加自己的筹码,所以不断地怂恿和蛊惑慈禧,说拳民可用,用来干嘛呢?当然是用来打洋人呀!
为什么要打洋人呢?载漪手底下的人伪造了一个消息,说是洋人要逼迫慈禧归政于光绪皇帝。
慈禧一听,瞬间便怒了,钱可赔,地可割,唯独权力不可让!
于是,她向列强宣战,再让载漪等人去收编拳民,用来对付洋人,说是和洋人打,实际上不过是为了向洋人施压,让洋人放弃逼迫慈禧归政、扶植光绪皇帝的念头,顶多也就是想借拳民来教训教训洋人而已。
所以,当时慈禧是没有明说收编拳民的,也没让人对洋人下死手,为的便是不和洋人彻底闹翻,将来好收场。
荣禄的武卫中军拿着德国克虏伯厂生产的重炮"轰隆隆"地对着使馆区的方向开炮,可实际上打的却是使馆后面的空地,这位荣中堂还给被困在使馆里的洋人们一车一车地送去瓜果蔬菜呢!
说实话当时京畿清兵不少,真要打起来,用慈禧自己的话说,区区一个使馆区,哪有打不下来的道理?
慈禧嘴上说打,可心里并不想打,这就造成了底下的人揣摩她的意思,然后也在敷衍了事,如聂士成那样的即便战死了也是白死,董福祥带着甘军打得也挺狠,可又有什么用呢?老佛爷的心思他董福祥不懂。
慈禧错就错在已经宣战了,却还在吃力不讨好地留有余地,结果洋人一来,她自己反倒被吓得逃出了京城。
再说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等人撇开清政府摆台唱"东南互保"的事,他们的行为更不能用对错来评论了。
慈禧发疯,他们有没有必要陪着她一起疯呢?
慈禧为害怕洋人来逼迫她归政,所以才要对洋人宣战,可是这对东南督抚来说实则没有太大的影响。
不论慈禧归不归政,说白了那个时候也没人能够动得了张、刘等人的位置,原因便在于他们是真正握有实权的人。
自洋务运动兴起以来,东南一带已经成了"实业中心",东南督抚们的利益直接和东南的稳定挂钩,他们为什么要赔慈禧冒险呢?
更何况,清军之所以会输给八国联军是输在军队数量上吗?并不是,是输在了慈禧犹豫不决的态度上,是慈禧想打又不想打,或者说不敢打,否则的话有没有东南督抚率军勤王,京畿的清军也能将使馆里拿几百上千个洋人给摁在地上打,八国联军哪有攻入京城划分占领区的份?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东南督抚们没有勤王,导致京师沦陷而洋人肆虐,百姓死难者不知凡几。
刘坤一加了太子太保衔,张之洞也加了太子少保衔。
李鸿章作为谈判代表,为慈禧做好了善后工作,那就更有功了,倘若他没有吐血而亡的话,官职爵位哪能少得了他李中堂?
袁世凯也接了李鸿章的班,坐上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位置呢!
所以说,张之洞、刘坤一等东南督抚们搞"东南互保"这事不可尽以对、错来论。
这算是东南督抚们的对还是错呢?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这"东南三督"真要入京的话,以他们的实力是很可能扭转局势的,乃至于改变慈禧的决定也不是不可以。
当然了,东南督抚们搞了"东南互保"之后确实保证了东南一带的稳定,毕竟东南一带是"实业中心",也是经济中心,真要乱了起来的话,别说清政府了,可能老百姓的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
此外,因为东南督抚们没有入京,京城里掌权那几位王爷不通洋务,不懂外交,以致于弄得京城乌烟瘴气,慈禧狼狈而逃,也算是间接地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李鸿章奉命谈判签订了条约之后,慈禧回到京城,怎么对搞"东南互保"的东南督抚们的呢?不敢问罪,只能论功。
标签: